近年来,我国地质灾害频发,每年因滑坡、崩塌、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百亿元,威胁着千万人的生命安全。如何实现隐患“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处置”?答案藏在科技与地质的深度融合中——三维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平台应运而生。这一平台不仅是防灾减灾的“智慧大脑”,更是守护人民生命财产的“数字屏障”。
一、平台建设内容:从“空天地”到“云边端”的全链条覆盖
三维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平台的建设,以多源数据融合、智能解译分析、动态预警决策为核心,构建了“数据采集-三维建模-智能解译-风险评估-应急响应”的全流程闭环体系。
1、空天地一体化数据采集
无人机+卫星遥感:通过高分辨率光学影像、InSAR形变数据、LiDAR点云等多源遥感技术,实现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和隐蔽隐患识别。例如,甘肃省采用无人机对11处高风险隐患点进行三维建模,分辨率达3-10厘米,精度优于1:2000。
物联网传感器:布设GNSS位移计、裂缝计等设备,实时监测隐患点动态变化。
2、多源数据融合与三维建模
平台整合地质、地形、气象、人文等数据,构建实景三维模型和“一张图”管理场景。例如,深圳市通过岩溶塌陷区地下三维可视化模型,精准定位高风险区域;九寨沟地震灾区利用倾斜摄影技术,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的“全息透视”。
3、智能解译与风险评估
AI+知识图谱:基于地质灾害专家知识库,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滑坡边界、裂缝走向等特征,解译效率提升50%以上。
动态风险评价:结合三维模型与实时监测数据,平台可模拟不同降雨、地震场景下的灾害演化,输出风险等级与应急避险路线。
二、核心技术突破:从“人海战术”到“算法赋能”的跨越
1、实景三维建模技术
采用BIM+GIS+IOT技术,将地质结构、地表形态、监测设备等要素集成到三维场景中,支持多尺度缩放与交互分析。例如,吐鲁番市通过三维平台管理隐患点分布、避险路线和防灾责任人信息,显著提升动态巡查效率。
2、多源异构数据管理
平台兼容光学影像、雷达数据、矢量地图等格式,支持TB级数据的高效加载与多人协同标绘。甘肃省的系统还实现了InSAR形变数据与地形数据的融合分析,助力隐蔽隐患识别。
3、智能解译与动态预警
人机协同解译:通过“先验知识引导+AI辅助”模式,平台可快速圈定隐患范围,并自动生成报告。
预警模型集成:基于REST架构,平台接入气象、水文等多部门数据,实现分钟级预警信息推送。例如,江苏省平台集成了专业监测模型与气象风险模型,预警准确率达90%。
4、区块链与云端协同
采用去中心化开发技术,保障数据安全与系统扩展性;通过“云平台+移动端”模式,支持应急指挥远程会商与公众信息查询。
三、应用成效: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防控”的转型
1、隐患识别效率倍增
平台在甘肃、云南、四川等地质灾害高发区应用,隐患识别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周。例如,陕西省通过LiDAR技术穿透植被覆盖,精准识别陕南林区危岩体。
2、防灾决策科学化
平台实现“隐患点三维查询-监测数据联动分析-预警信息一键发布”,支撑科学防治与精细化管理。
3、公众服务能力提升
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、APP等渠道向公众推送避险信息,并开放隐患点查询功能。例如,江苏省开发的地灾预警APP,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。
四、未来展望:从“单一平台”到“生态体系”的升级
1、算法生态扩展:计划集成第三方风险评估算法,提升承灾体识别与灾损预测能力。
2、全域覆盖与常态化应用:推动平台在全国1万余处隐患点的部署,并探索“卫星-无人机-地面传感器”协同监测模式。
3、国际经验输出:依托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将中国方案推广至地质灾害频发的东南亚、南美等地区。
结语
三维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平台,是科技赋能防灾的里程碑。它不仅是技术的集成,更是对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理念的践行。未来,随着5G、量子计算等技术的融合,这一平台必将成为守护国土安全的“数字长城”。
来源:GIS智慧城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