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1500个点位撑起 “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”!深圳解码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密码
来源: | 作者:pro007fdd | 发布时间: 2025-11-10 | 4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近日,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、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印发《深圳市低空航空器起降设施布局规划(2026—2035 年)》。作为全国首个针对低空航空器起降设施的市级专项规划,这份文件以 “低空枢纽—末端起降点” 两级分级体系为核心,不仅为深圳打造 “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”筑牢根基,更以系统性布局和务实路径,为全国低空领域发展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样本。

规划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科学完备的两级设施分级网络,通过差异化定位与功能划分,实现对全谱系航空器和多元场景的精准适配。这一体系如同城市的“空中交通系统”,低空枢纽扮演“空中门户”与“调度中心”角色,末端起降点则成为深入社区的“空中巴士站”,共同支撑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规模化运营。

image.png

一级节点:低空枢纽的三类定位与核心功能

作为网络核心的低空枢纽,主要服务大中型航空器,承担城市、城际、跨境客货运核心功能,并集成停放、补能、维修等综合服务保障,共规划56个,按功能细分为三类,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差异化分布格局:

综合枢纽(7个):作为多功能复合节点,占枢纽总量的54%,具备客货兼顾、服务多元的特点。这类枢纽多布局于城市交通核心区,如宝安机场枢纽、福田交通枢纽等,既衔接地面交通网络,又承担跨域低空运输的集散功能,可同时服务载人eVTOL、大型货运无人机等多种航空器,配备完善的指挥调度、能源补给、维护保养系统。其中宝安区独占4座综合枢纽,数量居全市第一,凸显其作为西部低空经济核心区的定位。

货运枢纽(3个):聚焦物流运输场景,承担跨域集散、同城转运的核心功能,多与地面大型物流枢纽合设。例如罗湖区物流转运中心枢纽,配置专业货场、中小型仓库、分拨设施及快速补能系统,支撑半导体、生物医药等高时效性、高附加值货物的低空运输,未来将成为“低空+港口”“低空+仓储” 联动的关键节点。

客运枢纽(3个):着眼远期载人运输需求,以点对点空中直达运输为核心功能,辐射周边末端起降点,满足湾区城际及长距离市内高品质出行需求。这类枢纽在选址上优先靠近人口密集区和商务核心区,如南山王金坑公交总站枢纽,预留了载人eVTOL停放泊位与乘客集散空间,待2029年后载人无人机获适航认证后逐步开放规模化运营。

2026年底前将优先推动13个示范枢纽建设,包括7个综合枢纽、3个货运枢纽及3个客运枢纽,实现所有行政区全覆盖,强化核心功能示范引领作用。

image.png

二级节点:末端起降点的场景化布局与建设标准

末端起降点主要服务中、小、轻型航空器,承担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到发功能,规划总量约1500个,采用轻干扰、低冲击、嵌入式、模块化的灵活布局,深度嵌入城市肌理,按场景需求形成多元化建设标准:

物流导向型:分为消费类即时配送与医疗即时配送两类。消费类起降点以大型商圈为中心,构建3公里服务半径网络,如商圈侧起降点需包含≥4 泊位的无人机起降坪、补能柜及工作人员作业区;医疗即时配送点则多布局于医院楼顶,预留电力接口与应急通道,支撑病理样本快速送检、急救药品空投等场景,全市新增此类推荐选址296个。

image.png

公共服务型:覆盖医疗救援、政务飞行、特色飞行活动等场景,如大鹏新区新大枢纽周边的起降点,重点服务空中游览;光明区的起降点则侧重“无人机+无人车”智慧示范,支撑政务巡检、应急救援等功能。这类起降点多附设于公园、景区、政务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,采用小型化设计以降低环境干扰。

区域覆盖型: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等远郊区域布局30个起降点,实现低空服务向周边区域延伸,体现区域一体化发展视野。同时在南山、福田等核心城区高密度布局,其中南山区规划起降点259个,数量居首,为技术试验与场景示范提供支撑。

为确保规划有序落地,文件明确了“分步实施、梯度推进” 的两阶段发展目标。2026年底前为攻坚期,将重点推动13个低空枢纽和1200个末端起降点建设,聚焦技术成熟、风险可控的物流配送、医疗急救、政务飞行等场景,快速形成示范效应和商业闭环。到2035年,将全面建成56个低空枢纽和超1500个起降点,实现载人运输商业化、规模化运营,形成体系完备、直达高效的低空起降设施网络,支撑低空经济业态安全健康发展。这种 “先载货、后载人” 的务实路线,既降低了发展初期的技术和安全风险,又能通过场景验证积累经验,为远期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。

image.png

在空间利用方面,规划强调多网融合与集约共享,鼓励起降设施与交通枢纽、商业楼宇、医院、公园等城市功能体复合建设,践行 “城市即起降场” 的发展愿景,最大化提升城市立体空间利用效率。在实施保障方面,建立了包含土地保障、智慧监测、动态评估在内的全流程机制,既通过政策支持确保规划落地刚性,又预留灵活调整空间,以适应低空技术快速迭代和市场需求变化。这种“硬设施+软机制”的双重保障,为规划的可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
写在最后,

作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“先行者”,深圳此次专项规划的出台具有多重示范意义。在规划层面,其“两级分级+三类枢纽”的设施体系首次明确了市级低空起降设施的布局原则、建设标准和发展路径,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清晰的规划模板;在产业层面,1500个起降设施的建设目标将直接带动低空飞行器制造、运营服务、补能维修等相关产业发展,加速构建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;在政策层面,多部门协同编制、跨领域资源整合的模式,为破解低空经济发展中的空域管理、安全监管等难题提供了实践经验。

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,深圳将实现从“地面经济”向“立体经济”的跨越,低空物流让商品配送更高效,空中交通让城市出行更多元,公共服务飞行让民生保障更精准。在这片热土上,低空经济正从规划走向现实,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发展。深圳的探索不仅将自身打造为全球低空经济的标杆城市,更将推动中国低空领域进入规范化、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,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全新动力。

文章来源:低空新世界微信公众号